在麗江溫潤的陽光下,41 歲的波蘭人孟巨石已在這里度過了八個春秋。這座被雪山、濕地與多元文化浸潤的城市,早已從他最初好奇探訪的遠方,變成了心底最眷戀的 “第二故鄉(xiāng)”。
孟巨石常去博物館,觀看具有麗江文化色彩的展品。(麗江融媒 記者 和寶魁 楊國輝 攝)
“當時在網(wǎng)上看到麗江的自然與文化如此豐富,又有朋友在這邊,就決定來看看?!泵暇奘柠惤?,始于一份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探索,他在這片土地上扎下根基。而真正將他與麗江緊密聯(lián)結(jié)的,正是那份對生態(tài)保護的共同執(zhí)著。
孟巨石團隊工作合影。(麗江融媒 記者 和寶魁 楊國輝 攝)
文海村的和濤,是孟巨石在麗江的 “好兄弟”,這位始終守護家鄉(xiāng)綠水青山的村民,與孟巨石因生態(tài)保護項目相識,更因志同道合成了摯友?!笆罴俣嘧尨謇锖⒆訁⑴c生態(tài)保護活動”,簡單的心愿里藏著兩人對文海生物多樣性的珍視。這些年,孟巨石和同事們扎根文海社區(qū),攜手村民開展?jié)竦嘏c森林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保護,他們開發(fā)自然教育課程,讓孩子們在山野間認識草木鳥獸;推動生態(tài)旅游,讓保護成果惠及社區(qū);印制生物多樣性宣傳手冊,將保護意識播撒進每個村民心里?!懊侠蠋熕麄冏屛覀兌撕枚嘀R,保護好生態(tài)的念頭更重了”,和濤的話里滿是認可。
在雪花村,玉龍雪山巡護員盧萬江總會為孟巨石備上一桌豐盛的家常菜?!扒疤煲娭恢灰吧B……”兩人經(jīng)常以這樣的話題展開交流?!皝淼禁惤笳J識的朋友們都很熱情、友好,他們像家人一樣對我很關(guān)心”。從濕地到山林,從村民到巡護員,孟巨石的生態(tài)朋友圈不斷擴大,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朋友,用熱情與信任,讓他在異鄉(xiāng)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。
孟巨石在玉龍雪山巡護員盧萬江家中吃飯。(麗江融媒 記者 和寶魁 楊國輝 攝)
麗江的魅力,不止于青山綠水,更在于流淌千年的文化底蘊。孟巨石對這片土地的熱愛,早已從自然延伸至人文?!胞惤怨啪秃馨?,歷史上各地商人游客匯聚,現(xiàn)在依然如此。”在他眼中,這份跨越時空的包容,正是麗江最動人的氣質(zhì)。閑暇時,孟巨石最愛逛麗江的菜市場,在“煙火氣”中感受 “慢生活”的真諦。一碗熱涼粉、一碗土雞米線,這些簡單的本地小吃,成了他舌尖上的牽掛。在“一輩子也吃不夠”的笑談里,都是對麗江生活最樸素的熱愛。
孟巨石和同事品嘗本地小吃。(麗江融媒 記者 和寶魁 楊國輝 攝)
“我想待在麗江,幾十年后可能還在這里退休?!?孟巨石的話語里沒有豪言,卻滿是篤定。從初到時的好奇探訪,到如今扎根深耕,他在麗江的八年,是與青山同行、與文化對話,更是被溫暖包裹的八年。
孟巨石帶領(lǐng)孩子到山里參與生態(tài)保護活動。(麗江融媒 記者 和寶魁 楊國輝 攝)
在麗江,他與村民共護一片濕地,讓生物多樣性在守護中延續(xù);他與友人共話一段歷史,讓茶馬古道的包容在當下傳承;他在煙火人間里找到歸屬感,讓異鄉(xiāng)成了心靈的故鄉(xiāng)。正如孟巨石所說:“麗江的美麗、獨特與友好,讓它成為值得永久居留的家園?!边@份跨越國界的情緣,在雪山腳下、濕地之畔,正續(xù)寫著人與自然、人與人之間最溫暖的篇章。
記者/呂坤釗
責編/李映芳
二審/和眾學
終審/和麗星
麗江市融媒體中心 出品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(wǎng)站或平臺不得轉(zhuǎn)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和LIJIANGTV.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(nèi)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