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忠魂映滇西
——緬懷景頗族抗日英雄、邦角山官尚自貴
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王子樹鄉(xiāng)邦角村,一座黑瓦白墻的建筑如同一尊沉默的歷史雕像靜靜矗立。它便是景頗族山官尚自貴所建的邦角山官衙署。作為景頗族目前保存最完整、規(guī)模最大的山官衙署,其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,已被列為云南省文物保護單位。常常有游客慕名到此參觀,當他們的指尖撫過外墻的那些彈孔,仿佛能觸摸到當年紛飛的戰(zhàn)火;從內部望向機槍眼外,依稀可見先輩們持槍御敵的身影。這座承載著尚自貴半生風云的建筑,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抗戰(zhàn)歲月,也藏著無數(shù)等待被揭開的傳奇故事。
尚自貴,德宏隴川人,景頗族,清光緒十九年(1893 年)出生。12 歲時,他便承襲了邦角山官及石婆坡隘副撫夷之職。在那個交通閉塞、文化相對落后的邊地,他沒有被環(huán)境所局限,而是憑借自身的聰慧與果敢,在復雜的局勢中嶄露頭角。他身形魁梧、目光堅毅,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讓他在族中很快站穩(wěn)腳跟,成為眾人信賴的對象。
1942年,日軍的鐵蹄踏入德宏,寧靜的邊地瞬間陷入戰(zhàn)火。尚自貴深知,守護家園、保衛(wèi)同胞的責任沉甸甸地落在了自己肩上。他迅速響應滇西人民抗日游擊隊的號召,振臂一呼,召集景頗族的勇士們拿起武器。同時,他積極聯(lián)絡周邊的傣族、阿昌族等各族同胞,共同組建起一支抗日力量。在他的努力下,不同民族、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們,為了抗擊日寇的共同目標匯聚在了一起。
1943年初,在梁河縣曩宋河南岸的阻擊戰(zhàn)中,尚自貴身先士卒。他揮舞著景頗刀,帶領戰(zhàn)士們向日軍發(fā)起沖鋒。身旁的傣族火槍手精準射擊,阿昌族弩箭手則在側翼提供掩護,各族戰(zhàn)士緊密配合,用頑強的斗志和簡陋的武器一次次打退日軍的進攻。戰(zhàn)斗異常激烈,尚自貴的手臂被彈片劃傷,但他只是簡單包扎后,便又投入戰(zhàn)斗,他的英勇無畏激勵著每一位戰(zhàn)士。
其子尚德忠,曾被滇康緬邊境特別游擊區(qū)第六縱隊委任為大隊長。尚自貴令他帶著弟弟尚德國率領民兵百余人,參與到遮放、芒市地區(qū)的抗日斗爭中。父子齊心,在滇西的土地上與日寇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(zhàn)斗。尚自貴組織的隊伍,在山林間、在村寨旁,不斷伏擊日軍,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,令日軍聞風喪膽。
1948年3月,英國殖民者在緬甸八莫召開秘密會議,企圖慫恿景頗族鬧獨立。尚自貴收到邀請信后義憤填膺,堅決拒絕參加會議,并將英文信件交給民國地方政府,讓殖民者的陰謀敗露。在大是大非面前,他堅定地站在了國家和民族統(tǒng)一的立場上,展現(xiàn)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(jié)。
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后,尚自貴并未居功自傲,而是繼續(xù)以多重身份投身家鄉(xiāng)建設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在黨的民族統(tǒng)戰(zhàn)政策感召下,他主動宣布放棄山官剝削制度,當選為德宏州政協(xié)副主席,為邊疆民族團結進步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(yè)傾注心血。他對家鄉(xiāng)社會事業(yè)的關懷尤為深切:邦角村到小隴川需跨越羅卜壩河,之前因無橋梁,雨季常有人畜被洪水沖走,他多次向各級民委反映,最終促成隴川縣政府于 1955 年在界嶺河段修起石橋;他深知教育興邦之理,積極申請在邦角村開辦小學,并主動騰出家中廂房做教室,發(fā)動民眾挖地基、抬木料,學校建成后每年春節(jié)都對學校進行回訪,并助力學校建設。
尚自貴的一生,從清末山官到抗日英雄,再到新中國的建設者,每一步都烙印著堅定與擔當。他用行動詮釋了景頗族的勇敢,生動詮釋了各民族團結御侮的偉大精神。如今,邦角山官衙署的彈孔仍在守望山河,而他的精神早已化作德宏群山間的常青樹 —— 那是抵御外侮時各族同胞并肩的身影,是建設家園時奔走呼號的足跡,更是民族團結之花永不凋零的誓言。當山風掠過山官衙署的飛檐,恰似他未言盡的囑托:家國熱土,需以熱血守護;民族榮光,當用初心傳承。
來源/云南政協(xié)報
責編/和真羽
【法律聲明】除非本單位(麗江市融媒體中心)主動推送或發(fā)表至第三方網站或平臺,任何第三方網站或平臺不得轉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.CN和LIJIANGTV.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容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